您好,歡迎進入华体会app全站網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华体会app官方登录 >> 全球主流鞭打試驗 對比解讀(下)
全球主流鞭打試驗 對比解讀(下)
瀏覽次數:2683發布日期:2022-07-07

《全球主流鞭打試驗 對比解讀 <上>》對全球主流鞭打試驗的加速曲線、座椅設置、假人擺放和規程大綱進行了橫向對比。可以發現雖然采用相同的假人,但試驗規程並未統一,彼此無法兼容。是當測試座椅的設計軀幹角在25°±1°以內(nei) 時,

  • J-NCAP和C-NCAP的動態鞭打規程理論上可兼容;

  • Euro-NCAP(Mid)、LATIN-NCAP、C-IASI、IIHS、K-NCAP的動態鞭打規程理論上可兼容。

本期文章將繼續對各區域的鞭打試驗的評價(jia) 方法進行簡單介紹,看看各家的評分思路和指標有什麽(me) 區別和聯係。主要介紹內(nei) 容如下:

  1. 中國C-NCAP駕駛員座椅評價(jia)

  2. 中國C-NCAP二排座椅評價(jia)

  3. 歐洲Euro-NCAP前排座椅評價(jia)

  4. 歐洲Euro-NCAP後排座椅評價(jia)

  5. 日本J-NCAP前排座椅評價(jia)

  6. 拉美Latin-NCAP前排座椅評價(jia)

  7. 韓國K-NCAP前排座椅評價(jia)

  8. 中國C-IASI前排座椅評價(jia)

  9. 北美IIHS前排座椅評價(jia)

  10. 歐經委ECE R17-10座椅頭枕動態評價(jia)

1 C-NCAP 駕駛員座椅評價(jia)

C-NCAP前排隻考察駕駛員座椅,需執行動態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進行打分,評分指標如下:

  1. 頸部損傷NIC, 0分-2分,8-30插值計算;
  2. 上頸部剪力,0分-0.5分,340N-730N插值計算;
  3. 上頸部拉力,0分-0.5分,475N-1130N插值計算;
  4. 上頸部彎矩,0分-0.5分,12Nm-40Nm插值計算;
  5. 下頸部剪力,0分-0.5分,340N-730N插值計算;
  6. 下頸部拉力,0分-0.5分,257N-1480N插值計算;
  7. 下頸部彎矩,0分-0.5分,12Nm-40Nm插值計算;

以下3種情況需扣分,

  1. 座椅靠背動態張角 如果大於(yu) 等於(yu) 25.5°,扣2分;

  2. 頭枕幹涉頭部空間,扣2分;

  3. 座椅滑軌動態位移大於(yu) 等於(yu) 20mm,扣5分;

綜上所述,先將各指標得分相加,再檢查扣分項,最高總得為(wei) 5分。


2 C-NCAP 第二排座椅評價(jia)

C-NCAP第二排座椅(並未要求第三排),應隨機選擇左右側(ce) 位置執行動態試驗,根據試驗結果對座椅進行評分,評分指標和方法與(yu) 駕駛員座椅相同,這裏不再贅述。

原始最高得分為(wei) 5分,將結果按照總分2分進行縮放,最終最高得分2分。比如:原始分為(wei) 2分,縮放後0.8分。

圖片

3 Euro-NCAP 前排座椅評價(jia)

E-NCAP前排座椅需要執行靜態試驗動態試驗。最後根據兩(liang) 部分試驗結果共同評分。

靜態試驗需要分別評估頭枕在中間位置最差位置的有效高度和頭後間隙。

中間位置靜態得分-1分到1分之間,評價(jia) 方法如下,

  • 頭後間隙,小於(yu) 等於(yu) 45mm得1分,否則得-1分;

  • 有效高度,-1分~1分,755-825mm插值計算。

最後取兩(liang) 者較差的結果,所以一般測試結果有以下2種情況:

  1. 頭後間隙得-1分,此時最終中間靜態得分為(wei) -1分;

  2. 頭後間隙得1分,頭枕有效高度得分為(wei) 最終得分。


最差位置靜態得分為(wei) 1分或0分,評價(jia) 方法如下:

  • 頭後間隙小於(yu) 等於(yu) 70mm得1分,否則得0分;

  • 頭枕有效高度大於(yu) 等於(yu) 790mm得1分,否則得0分。


以上靜態試驗,最高可得2分,最差-1分。

動態試驗需要執行中脈衝(chong) 和高脈衝(chong) 2種加速曲線,兩(liang) 次試驗單獨打分。評價(jia) 指標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評分指標,直接參與(yu) 評分;一類是帽子指標,不參與(yu) 評分,但如果任何一項超過上限值,總分修正為(wei) 0分。T1加速度和頭部接觸時刻需要同時超過上限才對結果進行修正。評分指標也設置了上限。

中脈衝(chong) 評分指標如下:

  1. NIC,0-1分,11-24插值計算,上限27;

  2. 上頸部剪力(+ve), 0-1分,30N-190N插值計算,上限290N;

  3. 上頸部拉力, 0-1分,360N-750N插值計算,上限900N。

中脈衝(chong) 帽子指標如下:

  1. Nkm,上限0.69;

  2. 頭部反彈速度,上限5.20m/s;

  3. 上頸部剪切力(-ve), 上限360N;

  4. 上頸部彎矩My+, 上限30Nm;

  5. 上頸部彎矩My-, 上限30Nm;

  6. 下頸部剪切力(絕對值), 上限360N;

  7. 下頸部彎矩My-, 上限30Nm;

  8. 下頸部彎矩My+,上限30Nm;

  9. T1加速度,上限15.55g;

  10. 頭部接觸時刻,上限92ms。

圖片

高脈衝(chong) 評分指標如下:

  1. NIC,0-1分,13-23插值計算,上限25.50;

  2. 上頸部剪切力(+ve) 0-1分,30N-210N插值計算,上限364N;

  3. 上頸部拉力, 0-1分,470N-770N插值計算,上限1024N。

高脈衝(chong) 帽子指標如下:

  1. Nkm,上限0.78;

  2. 頭部反彈速度,上限6.00m/s;

  3. 上頸部剪切力(-ve), 上限360N;

  4. 上頸部彎矩My+, 上限30Nm;

  5. 上頸部彎矩My-, 上限30Nm;

  6. 下頸部剪切力(絕對值), 上限360N;

  7. 下頸部彎矩My-, 上限30Nm;

  8. 下頸部彎矩My+,上限30Nm;

  9. T1加速度,上限17.80g;

  10. 頭部接觸時刻,上限92ms;

  11. 靠背變形,上限32°。

圖片

最後有兩(liang) 個(ge) 扣分項:

  1. 高脈衝(chong) 曲線,如果靠背變形大於(yu) 等於(yu) 32°,扣3分;

  2. “Dummy Artefact Loading"扣2分。

以上2種脈衝(chong) 曲線試驗各自最高得分3分,計算得分後直接相加,最後檢查是否有扣分,動態試驗部分最高得分為(wei) 6分。

綜上所述,在完成靜態和動態試驗之後統計總分,靜態評價(jia) 最高2分(兩(liang) 把座椅平均),動態評價(jia) 最高6分,總計最高8分。最終得分需要以總分3分縮放,比如總得分是6分,那麽(me) 換算後應該是,6/8*3 =2.25分。

得分2.250-3.000之間為(wei) “Good",得分1.125-2.249之間為(wei) “Marginal",0.000-1.124之間為(wei) “Poor"。

圖片


4 Euro-NCAP後排座椅評價


Euro-NCAP後排座椅隻考察外側(ce) 位置頭枕,頭枕需要滿足ECE R17-8的技術要求。隻需執行靜態試驗,試驗由兩(liang) 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幾何靜態測量,第二部分是非使用位置評估。

幾何靜態測量需要評估頭枕有效高度、頭後間隙。檢查順序和評價(jia) 方法如下:

第一步,以下兩(liang) 種情況滿足任意一個(ge) ,認為(wei) 頭枕有效高度滿足要求,加1.5分。

  • 頭枕zuidi位置有效高度不小於(yu) 720mm,且最高位置的有效高度不小於(yu) 770mm;

  • 如果汽車頂部限製了座椅高度,則應保證頭枕與(yu) 車頂的間隙不小於(yu) 50mm。

第二步,如果上述條件滿足,且頭枕在中間位置的頭後間隙不超過以下值,再加1分。

(Δ𝑪𝑷 𝑿)𝑳𝑰𝑴𝑰𝑻=𝟕.𝟏𝟐𝟖∙𝑻𝒐𝒓𝒔𝒐 𝒂𝒏𝒈𝒍𝒆+𝟏𝟓𝟑

第三步,如果上述條件滿足,頭枕在最差位置頭後間隙不超過以下值,再加0.5分。

(Δ𝑪𝑷 𝑿)𝑳𝑰𝑴𝑰𝑻=𝟕.𝟏𝟐𝟖∙𝑻𝒐𝒓𝒔𝒐 𝒂𝒏𝒈𝒍𝒆+𝟏𝟓𝟑

以上靜態測量最高可得3分。

在幾何靜態測量評估得分的前提非使用位置的評估方法如下:

如果頭枕一直處於(yu) 使用位置,得1分,完成評估。如果存在非使用位置,則需要評估非使用位置。比如:頭枕處於(yu) 非使用位置,在汽車啟動時候能自動回複到使用位置,便認為(wei) 滿足要求,可1分。

綜上所述,每個(ge) 座椅後排每個(ge) 外側(ce) 座椅最高得分4分,其中靜態測量3分,非使用位置1分。

對於(yu) 左右兩(liang) 個(ge) 外側(ce) 座椅均需進行試驗,得分是兩(liang) 者之和,如果有第三排,那麽(me) 第二排第三排座椅得分相加。最後總得分縮放到最大得分為(wei) 1分。

得分0667-1.000為(wei) Good,得分0.333-0.666之間為(wei) Marginal,得分0.000-0.332之間為(wei) Poor。

5 J-NCAP前排座椅評價(jia)

J-NCAP需考察前排主駕和副駕座,隻需要椅執行動態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進行評分。評分指標由兩(liang) 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頸部傷(shang) 害NIC,權重係數為(wei) 1.0;第二部分是頸部載荷,權重係數為(wei) 2.0。

評分指標如下:

  1. NIC,0-1分,8-30插值計算,

以上得分乘係數1.0為(wei) 第一部分最終得分。

  1. 上頸部剪力,0-4分,340N-730N;

  2. 上頸部拉力,0-4分,475N-1130N;

  3. 上頸部彎矩,0-4分,12Nm-40Nm;

  4. 下頸部剪力,0-4分,340N-730N;

  5. 下頸部拉力,0-4分,257N-1480N;

  6. 下頸部彎矩,0-4分,12Nm-40Nm。

以上指標zuidi的得分乘係數2.0為(wei) 第二部分最終得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相加為(wei) 最終得分,最高得分為(wei) 12分。得分劃分成5個(ge) level:

Level 1 => 0.00-6.00分,Level 2 => 6.01-7.50分,Level 3 => 7.51 - 9.00分,Level 4 => 9.01-10.50分,Level 5 => 10.51-12.00分。


6 LATIN-NCAP 前排座椅評價(jia)

LATIN-NCAP前排座椅需要執行靜態試驗動態試驗。最後根據兩(liang) 部分試驗結果共同評分。

靜態試驗需要使用HRMD分別測量頭枕在中間位置和最差位置的相對高度和頭後間隙。

中間位置靜態得分-1分到1分之間,評價(jia) 方法如下,最後取兩(liang) 者較差的結果最高1分,最差-1分:

  1. 頭後間隙,-1分~1分,100-40mm插值計算;

  2. 相對高度,-1分~1分,80~0mm插值計算。

最差位置靜態得分為(wei) 1分或0分,評價(jia) 方法如下:

  1. 頭後間隙小於(yu) 等於(yu) 70mm得1分,否則得0分;

  2. 頭枕有效高度,大於(yu) 等於(yu) 790mm得1分,否則得0分。

以上靜態試驗完畢後,最高可得2分,最差-1分。

動態試驗執行Euro-NCAP中脈衝(chong) 曲,試驗規程與(yu) Euro-NCAP保持一致。根據試驗結果進行評分。一共7條評分指標,最後兩(liang) 條指標隻選兩(liang) 者較高分。每個(ge) 指標定義(yi) 了上限,如果任何一項超過上限則修正為(wei) 0分。但T1加速度和頭部接觸時刻需要同時超過上限才對結果進行修正。

  1. NIC,0-1.5分,11-24插值計算,上限27;

  2. Nkm,0-1.5分,0.15-0.55插值計算,上限0.69;

  3. 頭部反彈速度,0-1.5分,3.2-4.8m/s,上限5.20m/s;

  4. 上頸部剪力, 0-1.5分,30N-190N插值計算,上限290N;

  5. 上頸部拉力, 0-1.5分,360N-750N插值計算,上限900N;

  6. T1加速度,0-1.5分,9.3-13.1g插值計算,上限15.55g;

  7. 頭部接觸時刻,0-1.5分,57-82ms插值計算,上限92ms。

圖片

另外扣分項目,

  1. 如果靠背變形角度大於(yu) 等於(yu) 32°,扣3分;

  2. “Dummy Artefact Loading",扣2分。

以上動態試驗,各指標得分後直接相加,再檢查是否有扣分,最高得9分。

綜上所述,在完成靜態和動態試驗之後統計總分,靜態評價(jia) 最高2分,動態評價(jia) 最高9分,整體(ti) 最高11分。最終得分需要以總分3分縮放,比如:得分是10分,那麽(me) 換算後應該是,10/11*3 =2.73分。

得分2.250-3.000之間為(wei) “Good",得分1.125-2.249之間為(wei) “Marginal",0.000-1.124之間為(wei) “Poor"。

圖片

7 K-NCAP 前排座椅評價(jia)

K-NCAP前排座椅需要執行靜態試驗動態試驗。最後根據兩(liang) 部分試驗結果共同評分。

靜態試驗需要使用HRMD測量頭枕在中間位置相對高度和頭後間隙。得分-1分到1分之間,評價(jia) 方法如下,最後取兩(liang) 者較差的結果,最高1分,最差-1分:

  1. 頭後間隙,-1分~1分,100-40mm插值計算;

  2. 相對高度,-1分~1分,80~0mm插值計算。

圖片

動態試驗一共7條評分指標,其中T1加速度和頭部接觸時刻隻選兩(liang) 者較高分。

  1. 頭部接觸時刻,0-1.5分,57-82ms插值計算;

  2. T1加速度,0-1.5分,9.3-13.1g插值計算;

  3. 上頸部剪力, 0-1.5分,30N-190N插值計算;

  4. 上頸部拉力, 0-1.5分,360N-750N插值計算;

  5. 頭部反彈速度,0-1.5分,3.2-4.8m/ss;

  6. NIC,0-1.5分,11-24插值計算;

  7. Nkm,0-1.5分,0.15-0.55插值計算。

圖片

以上動態試驗,各指標得分後直接相加,最高得9分。外還有兩(liang) 個(ge) 扣分項,

  1. 對於(yu) 可調式頭枕,如果頭枕沒有鎖止,則扣2分;

  2. 對於(yu) 可調式有鎖止的頭枕,如果試驗時解鎖,則扣2分。

綜上所述,在完成靜態和動態試驗之後統計總分,靜態評價(jia) 最高1分,動態評價(jia) 最高9分,整體(ti) 最高10分。最終得分需要以總分6分縮放,比如:得分是9分,那麽(me) 換算後應該是,9/10*6 =5.4分。

得分4.9-6.0之間為(wei) “五星",得分4.1-4.9之間為(wei) “四星",得分3.1-4.0之間為(wei) “三星",得分2.2-3.1之間為(wei) “兩(liang) 星",得分0.0-2.2之間為(wei) “一星"。

8 C-IASI 前排座椅評價(jia)

C-IASI隻需要考察前排座椅,一般為(wei) 主駕。需要執行靜態試驗和動態試驗,最後根據兩(liang) 部分試驗結果共同評級,注意並不是打分。評級分為(wei) 優(you) 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ge) 等級,依次用G、A、M、P 表示。

靜態試驗需要測量頭枕高度和頭後間隙,並根據所在區域進行評級,比如:頭枕高度不超過60mm,且頭後間隙不超過70mm則為(wei) 優(you) 秀,具體(ti) 評級要求如下圖。


靜態試驗評價(jia) 為(wei) 一般或較差,則不進行動態試驗其總體(ti) 評價(jia) 為(wei) 差。靜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或良好才能進行動態試驗,完成動態試驗後,需要結合以下指標進行綜合評級:

  1. 頭枕接觸時間,應不超過70ms;

  2. T1加速度,應不超過9.5g;

  3. 上頸部受力等級劃分為(wei) 高、中、低三個(ge) 等級;

  4. 頸部損傷(shang) NIC,根據結果所在區域劃分等級,如小於(yu) 15時為(wei) 傷(shang) 害較低等級。


圖片

動態評價(jia) 根據假人的頸部傷(shang) 害等級、T1 的X 向加速度和頭枕接觸時刻劃分為(wei) 優(you) 秀、良好、一般三個(ge) 等級。若T1 的X 向加速度和頭枕接觸時刻均不滿足要求,則座椅的動態評價(jia) 下調一級。頸部傷(shang) 害等級由假人頸部力等級與(yu) 頸部損傷(shang) NIC 等級共同決(jue) 定,取二者之中較差等級為(wei) 頸部傷(shang) 害等級。

圖片

綜上所述,動態和靜態結束後,基於(yu) 兩(liang) 部分試驗共同評級,大致有以下情況:

  1. 靜態評價(jia) 均為(wei) 優(you) 秀,則以動態評價(jia) 為(wei) 最終結果;

  2. 頭枕高度優(you) 秀,頭後間隙良好,動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最終結果仍是優(you) 秀;

  3. 靜態評價(jia) 均為(wei) 良好,最終結果最高為(wei) 良好;

  4. 動態結果一般或較差,最終結果均為(wei) 較差。

若座椅/頭枕的靜態評價(jia) 為(wei) 良好,但是頭枕高度評估為(wei) 優(you) 秀,且動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則總體(ti) 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


9 IIHS 前排座椅評價(jia)

IIHS隻需要考察前排座椅,一般為(wei) 主駕。需要執行靜態試驗和動態試驗,最後根據兩(liang) 部分試驗結果共同評級,注意並不是打分。評級分為(wei) 優(you) 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ge) 等級,依次用G、A、M、P 表示。

靜態試驗需要測量頭枕高度和頭後間隙,並根據所在區域進行評級,比如:頭枕高度不超過60mm,且頭後間隙不超過70mm則為(wei) 優(you) 秀,具體(ti) 評級要求如下圖。

圖片

若靜態試驗評價(jia) 為(wei) 一般或較差,則不進行動態試驗,其總體(ti) 評價(jia) 為(wei) 差。靜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或良好才能進行動態試驗,完成動態試驗後,需要結合以下指標進行綜合評級:

  1. 頭枕接觸時間,應不超過70ms;

  2. T1加速度,應不超過9.5g;

  3. 上頸部受力等級劃分為(wei) 高、中、低三個(ge) 等級;

圖片

動態評價(jia) 根據假人的頸部力等級、T1的X向加速度或頭枕接觸時刻劃分為(wei) 優(you) 秀、良好、一般三個(ge) 等級。若T1 的X 向加速度和頭枕接觸時刻均不滿足要求,則座椅的動態評價(jia) 下調一級。

圖片

綜上所述,動態和靜態結束後,基於(yu) 兩(liang) 部分試驗共同評級,大致有以下情況:

  1. 靜態評價(jia) 均為(wei) 優(you) 秀,則以動態評價(jia) 為(wei) 最終結果;

  2. 頭枕高度優(you) 秀,頭後間隙良好,動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最終結果仍是優(you) 秀;

  3. 靜態評價(jia) 均為(wei) 良好,最終結果最高為(wei) 良好;

  4. 動態結果一般或較差,最終結果均為(wei) 較差。

若座椅/頭枕的靜態評價(jia) 為(wei) 良好,但是頭枕高度評估為(wei) 優(you) 秀,且動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則總體(ti) 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


10 ECE R17-10 座椅頭枕動態評價(jia)

ECER 17-10將今年九月份執行,新增BioRIDⅡ假人碰撞試驗。評價(jia) 指標如下,超過上限即為(wei) 不合格,但是相比NCAP還是非常的寬鬆。

  1. NIC,上限25m^2/s^2;

  2. 上頸部剪力,上限360N;

  3. 上頸部彎矩,上限30Nm;

  4. 下頸部彎矩,上限30Nm。

來源:老花生Peanut 汽車座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