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進入华体会app全站網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华体会app官方登录 >> C-IASI 2023版 座椅/頭枕試驗評價規程(征求意見稿)
C-IASI 2023版 座椅/頭枕試驗評價規程(征求意見稿)
瀏覽次數:1567發布日期:2023-08-23

C-IASI 2023版規程進行了全麵升級。其中乘員保護部分,新增了50%偏置可變形壁障碰撞,更新了小偏置碰,側(ce) 碰,座椅鞭打,車頂強度的試驗方法和評價(jia) 指標,難度整體(ti) 上升。

新規程中座椅打試驗更新總體(ti) 歸納為(wei) 點:

  1. 新增二排座椅作為(wei) 審查項,不納入評級。整車若想獲得G+等級,則該項需要二排座椅動態試驗評級為(wei) M以上。

  2. 調整頸部損傷(shang) NIC 指標。原要求不超過18則評為(wei) “低”,現要求不超過15則評為(wei) ”低”,其他評級規程不變。

  3. 主/副駕都要做,取兩(liang) 者較差評級。原默認僅(jin) 考察主駕座椅。

基於(yu) 以上更新,本文對”C-IASI 2023版鞭打評價(jia) 規程試驗規程“進行介紹,並在文末附上原文鏈接供參考

 

/ 01 /

 

  評價(jia) 規程  

 

評價規程分為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兩部分,前排需靜態+動態,二排隻需動態。評價結果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等級。

 

針對前排座椅,如兩(liang) 側(ce) 座椅結構對稱,僅(jin) 測試主駕座椅。若不對稱,則主副駕均需測試,以等級較低者作為(wei) 前排座椅評價(jia) 結果。

根據靜態評價(jia) 與(yu) 動態評價(jia) 情況,進行整體(ti) 評價(jia) 。若靜態評價(jia) 為(wei) 一般或較差,則不進行動態試驗,其總體(ti) 評價(jia) 為(wei) 差。若靜態評價(jia) 為(wei) 良好,但是頭枕高度評估為(wei) 優(you) 秀,且動態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則總體(ti) 評價(jia) 為(wei) 優(you) 秀。

圖片

二排座椅根據前排動態試驗評價(jia) 方法,以“一般(M)”評價(jia) 要求為(wei) 界限,將第二排劃分成“滿足”和“不滿足”。當第二排未進行測試時,也被劃分為(wei) “不滿足”。

第二排座椅評價(jia) ,僅(jin) 作為(wei) 車內(nei) 乘員安全指數整體(ti) 評價(jia) 優(you) 秀+的判定條件,不影響整體(ti) 評級。

 

1. 靜態評價規程

 

靜態評價(jia) 根據頭枕高度和頭後間隙的靜態測量值所在的區域,得出優(you) 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ge) 等級,評級要求如下。

圖片

對於(yu) 主動式頭枕的評級在頭枕未展開位置上進行。

2. 動態評價(jia) 規程

動態評價(jia) 根據假人的頸部傷(shang) 害等級、T1的X向加速度和頭枕接觸時刻劃分為(wei) 優(you) 秀、良好、一般三個(ge) 等級。若T1的X向加速度和頭枕接觸時刻均不滿足要求,則座椅的動態評價(jia) 下調一級。動態評價(jia) 要求詳見下表。頸部傷(shang) 害等級由假人頸部力等級與(yu) 頸部損傷(shang) NIC 等級共同決(jue) 定,取二者之中較差等級為(wei) 頸部傷(shang) 害等級。

圖片

/ 02 /

  靜態試驗規程  

前排靜態試驗大致流程如下,

  1. 70-80kg測試員預坐後保持空載至少15分鍾;

  2. 安裝腳踏板,高度與(yu) 實際一致,踏板傾(qing) 角45°,水平地板至少30cm長度,表麵需覆蓋地毯;

  3. 座椅位置初始化,滑軌最後,調高調到低,腰托扶手側(ce) 翼等調節到收攏位置;

  4. 安裝HPM,小腿50%,大腿10%,增加配量塊,軀幹角在21°左右;

  5. 安裝HRMD,調平後測量軀幹角,如果軀幹角不在25°±1°,則應移除HRMD 裝置及其胸部、臀部配重塊,重新調節座椅靠背後再來一次直到滿足要求;

  6. 調節頭枕位置,需將頭枕調節到前/上,前/下,後/上,後/下四個(ge) 位置進行測量。

 

/ 03 /

  前排動態試驗規程  

1. 試驗準備

  • 安裝地板夾具、腳踏板夾具,安全帶固定點夾具;

  • 標定滑車係統的加速度曲線,16km/h,峰值10±0.5g;

  • 使用三坐標測量裝置,建立坐標係;

  • 安裝座椅樣件,並完成初始化調節;

  • 安裝安全帶,以防止假人在衝(chong) 擊過程中飛出;

  • 對於(yu) 主動式頭枕,需要設置好觸發時間、觸發電壓。

圖片

2. 座椅調節

  • 滑軌調節到中間位置;

  • 高度調節到中間位置;

  • 靠背調節到試驗位置;

  • 頭枕調節到中間位置;

  • 其他保持在設計位置。

圖片

3. 靜態測量

  • 根據流程安裝HPM裝置,再安裝HRMD裝置;

  • 測量座椅軀幹角,結果和設計值的偏差要在±1°以內(nei) ;

  • 測量座椅H點,左右側(ce) 結果的偏差要在±2.5mm以內(nei) ,測量平均值與(yu) 設計值偏差應在±10mm以內(nei) ;

  • 測量頭後間隙,無公差要求;

  • 如果未提供設計角度、或測量軀幹角/H點超出偏差範圍,則進行重複3次測量,否則無需進行重複測量;

  • 重複測量時H點和頭後間隙需在±5mm以內(nei) ;

  • 如果H點平均值與(yu) 設計值偏差±10mm以內(nei) ,則以H點設計值來定位Bio-RID假人,否則以平均值為(wei) 準。

  • 取三次測量頭後間隙的平均值作為(wei) 假人定位依據。

 

4. 假人擺放

  • 擺放Bio-RIDII假人;

  • 調節和檢查假人骨盆傾(qing) 角,目標值設計軀幹角+1.5°或26.5°,偏差±2.5°以內(nei) ;

  • 調節和檢查假人H點坐標,靜態結果往10mm,X&Z方向偏差±10mm以內(nei) ;

  • 調節假人大腿和小腿距離,距離200±10mm;

  • 調節假人鞋在腳踏板位置,鞋尖位置在踏板230mm~270mm;

  • 調節假人大臂和手指位置,上臂接觸座椅靠背,肘部彎曲,雙手掌心與(yu) 大腿兩(liang) 側(ce) 相對,小指與(yu) 座墊的上表麵接觸;

  • 調整和檢查假人頭部傾(qing) 角,要求水平±1°;

  • 調整和檢查假人的後間隙,靜態記錄結果+15mm,偏差±5 mm以內(nei) 。如頭後間隙無法滿足,可以通過調整頭部傾(qing) 角、骨盆角、H點使頭後間隙滿足偏差要求。

一切準備就位,拍照記錄後便可發射台車。

 

/ 04 /

  二排動態試驗規程  

1. 試驗準備

  • 可將座椅固定到白車身或工裝上進行該試驗;

  • 安裝地板夾具、腳踏板夾具,安全帶固定點夾具;

  • 標定滑車係統的加速度曲線,16km/h,峰值10±0.5g;

  • 使用三坐標測量裝置,建立坐標係;

  • 安裝座椅樣件,並完成初始化調節;

  • 安裝安全帶,以防止假人在衝(chong) 擊過程中飛出;

  • 對於(yu) 主動式頭枕,需要設置好觸發時間、觸發電壓。

2. 座椅調節

  • 滑軌調節到中間位置;

  • 高度調節到中間位置;

  • 靠背調節到試驗位置;

  • 頭枕調節到中間位置;

  • 其他保持在設計位置。

3. 靜態測量

  • 根據流程安裝HPM裝置,再安裝HRMD裝置;

  • 測量座椅軀幹角,結果和設計值的偏差應在±3°以內(nei) ;

  • 測量座椅H點,左右側(ce) 結果的偏差要在±2.5mm以內(nei) ,平均值在設計偏差內(nei) ±25mm;

  • 測量頭後間隙,無公差要求;

  • 如果未提供設計角度、或測量軀幹角/H點超出偏差範圍,則進行重複測量,否則無需進行重複測量,

  • 重複測量三次之間的H點和頭後間隙需在±5mm以內(nei) ;

  • 如果H點平均值與(yu) 設計值的偏差在±25mm以內(nei) ,則以設計值來定位Bio-RID假人,否則以測量平均值為(wei) 準。

  • 取三次測量的軀幹角和頭後間隙的平均值作為(wei) 假人定位依據。

4. 假人擺放

  • 擺放Bio-RIDII假人;

  • 調節和檢查假人骨盆傾(qing) 角,目標為(wei) 設計軀幹角+1.5°或實測軀幹角平均值+1.5°,偏差±2.5°以內(nei) ;

  • 調節和檢查假人H點坐標,靜態記錄結果往10mm,X&Z方向偏差±10mm以內(nei) ;

  • 調節假人大腿和小腿距離,距離200±10mm;

  • 調節假人鞋在腳踏板位置,鞋尖位置在踏板230mm~270mm;

  • 調節假人大臂和手指位置,上臂接觸座椅靠背,肘部彎曲,雙手掌心與(yu) 大腿兩(liang) 側(ce) 相對,小指與(yu) 座墊的上表麵接觸;

  • 調整和檢查假人頭部傾(qing) 角,要求水平±1°;

  • 調整和檢查假人的頭後間隙,靜態記錄結果+15mm,偏差±5mm以內(nei) ,如頭後間隙無法滿足,可以通過調整頭部傾(qing) 角、骨盆角、H點使頭後間隙滿足偏差要求。

一切準備就位,拍照記錄後便可發射台車。

5. 與(yu) 前排的區別

  1. 靜態測量時 ,前排座椅軀幹角要求在±1°以內(nei) ,二排座椅軀幹角要求在±3°以內(nei) 。

  2. 當廠家未提供設計靠背角時,

    1. 前排座椅,將靠背角調節至25°±1°,若無法調節座椅靠背至25°±1°,則調節座椅靠背至接近24°的位置;

    2. 二排座椅,將靠背角調節至最前鎖止位置和最後鎖止位置的中間鎖止位置。若在中間位置無鎖止狀態,則向後調整到鎖止位置;

  3. 靜態測量時,前排座椅H點要求在±10mm以內(nei) ,二排座椅H點要求在±25mm以內(nei) 。

  4. 假人擺放,前排座椅以設計軀幹角或25°定位假人骨盆角,二排座椅以設計軀幹角或實測角平均值定位假人骨盆角。

  5. 假人擺放,前排腳踏板需設置45°斜坡,腳尖定位有要求,二排座椅保證地板與(yu) 車身環境一致,並使雙腳盡可能水平放置在地板上。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內(nei) 容, 感謝閱讀。